新质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的重要创新

  成功案例     |      2024-10-02 13:40

  作者:季正聚王潇锐,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四研究部副研究员

  生产力概念是马克思恩格斯构建其唯物史观的基石性概念,生产力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的基础性理论。习基于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的新时代要求,创造性地提出发展新质生产力,指出“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系统阐述了新质生产力的形成条件与内生动力、基本特征与主要表现、理论价值与实践指向等,科学回答了新时代新征程发展什么样的生产力以及如何实现发展这一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新质生产力的提出是习经济思想的又一重大理论成果,为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注入了新的内涵。

  一、以创新为主导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起决定性作用,“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3页)。而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取决于多种因素,“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条件”(《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越高,生产力越发达。在决定生产力的诸多因素中,马克思恩格斯着重讨论了科学技术的革命性推动作用,认为“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作为独立的力量被并入劳动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43页),是极其重要的生产力。在马克思恩格斯探讨的资本主义大工业语境下,科学技术对于生产力的推动作用主要表现为在引入创新性技术和工艺情况下固定资本的不断更新。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劳动生产力不断提高,推动社会向前发展。

  新质生产力的着眼点在于“创新”,关键点在于“质优”,旨在塑造一条以创新推动质优、以质优支撑创新的生产力发展路径。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全面分析国际科技创新竞争态势,综合研判国内外发展形势,反复强调创新在我国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明确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第一动力,全面落实一系列科技创新工作部署。就发展新质生产力这一问题,习强调,“必须继续做好创新这篇大文章,推动新质生产力加快发展”(“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以创新为主导发展新质生产力,就是要充分发挥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创新是第一动力的关键作用。对此,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作为形成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点领域,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紧紧围绕经济竞争力的核心关键、社会发展的瓶颈制约、国家安全的重大挑战,强化事关发展全局的基础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加快建设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创新高地,以此破解经济发展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和活力;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充分发挥数据作为新型生产要素的高创新性、强渗透性、广覆盖性优势,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支点,不断培育新经济增长点,催生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综上,以创新为主导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动力的理论。

  二、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原则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的发展和革命阶级的形成是社会的改造的物质前提,在废除了私有制的未来社会中,大工业造成的生产力和私有制的矛盾将彻底消除,展现出“由社会全体成员组成的共同联合体来共同地和有计划地利用生产力;把生产发展到能够满足所有人的需要的规模;结束牺牲一些人的利益来满足另一些人的需要的状况;彻底消灭阶级和阶级对立;通过消除旧的分工,通过产业教育、变换工种、所有人共同享受大家创造出来的福利,通过城乡的融合,使社会全体成员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9页)的社会图景,由此描绘了“自由的、无阻碍的、不断进步的和全面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页)的未来社会生产力发展目标。关于如何实现这一目标,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一系列发展原则,包括:要以技术革新促进社会生产力快速发展,“劳动资料大部分都因为产业进步而不断变革”(《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0页);生产关系要不断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这就要求经济运行和经济关系保持协调,从而使社会化大生产顺利进行,避免生产过剩和生产不足导致的发展失调;生产力的发展要不断解决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我们对自然界的整个支配作用,就在于我们比其他一切生物强,能够认识和正确运用自然规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60页);生产力的发展要保证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而非特殊阶级,并在开放的世界文明中惠及全世界人民,“这是以生产力的普遍发展和与此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9页)。习将这些原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语境下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明确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的指导原则。

  新质生产力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实质上是在生产力层面对新发展理念的进一步理论阐释与实践部署,是对经典作家所描述的“自由的、无阻碍的、不断进步的和全面的”生产力发展的新时代践行。其中,高科技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成色”,生产力的科技成色越高,其赋能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的能力就越强,要以创新发展理念为引领,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织者的作用,以科技创新带动产业创新,聚焦现代产业体系中的“卡脖子”技术瓶颈与技术短板,形成一批原创性、引领性、颠覆性前沿技术的突破成果,例如类脑智能、量子信息、基因技术、未来网络、深海探索、空天开发等未来产业重点科技领域,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加快科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高效能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底色”,习指出,“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要坚持以绿色环保、低碳循环、低投入低耗能、高回报高效率的生产模式代替传统的、粗放的、高消耗的生产模式,着力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绿色环保等新增长引擎,推动实现绿色、智能等领域的重大技术变革,推进经济、能源、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实现生产力高效能绿色化转型升级。高质量反映了新质生产力的“本色”,新质生产力的本质属性在于实现“质”的变革、突破和跃升,要以高水平、高效率、高性能、高素质、高安全性、高环保性等为标准推进生产力发展,在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中提升生产能力,在加强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和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发挥生产优势,在供给侧与需求侧动态平衡中优化生产结构,在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的相互促进中锚定生产方向,在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的有机结合中完善生产机制。综上,以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原则的理论。

  三、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过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力发展的重要内容就是生产力要素的发展,“生产力,即生产能力及其要素的发展”(《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000页)。生产力既包括主体性人的因素,也包括客体性物的因素,由三个方面要素即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生产力的发展就是劳动者利用劳动资料作用于劳动对象的过程。“过程的所有这三个要素:过程的主体即劳动,劳动的要素即作为劳动作用对象的劳动材料和劳动借以作用的劳动资料,共同组成一个中性结果—产品”。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劳动者与劳动资料的结合反映了人的主体性,劳动者是人类历史的创造者,是人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根本动力,“整个所谓世界历史不外是人通过人的劳动而诞生的过程”(《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196页)。劳动者与劳动对象的结合反映了生产力的客观现实性,劳动者作用于劳动对象的生产性劳动是基于既定的客观历史条件和社会条件的,“生产力是人们应用能力的结果,但是这种能力本身决定于人们所处的条件,决定于先前已经获得的生产力,决定于在他们以前已经存在、不是由他们创立而是由前一代人创立的社会形式”(《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3页)。劳动资料与劳动对象的结合反映了生产力发展的变革性与阶段性,“劳动资料不仅是人类劳动力发展的测量器,而且是劳动借以进行的社会关系的指示器”(《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210页),“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02页)。在每一次科技浪潮的席卷下,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得到革命性迭代更新,促成了生产过程的全方面升级进步,从而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极大发展。

  新质生产力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相较于生产力“发展”,“跃升”这一概念更加强调生产力在“质”上的飞跃和创新驱动下的升级,与“新”“质”在概念论上形成呼应。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诸要素各自实现跃升,表现为:劳动者素质实现跃升,即熟练运用科学技术、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创新型工具和生产资料,形成科技劳动、信息劳动、数字劳动等创新性劳动,作为复杂劳动形成倍加于简单劳动的价值,为使用价值的创新和价值的增值开辟新的空间;劳动资料技术含量实现跃升,即吸纳最新最先进的科技成果,有效利用人工智能、数据要素等新型生产要素的技术优势,以大数据、云计算、类脑智能、量子信息等技术迭代释放生产空间,扩大生产领域,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极大发展提供物质条件;劳动对象的形式和内容实现跃升,即拓展更广范围、更多种类、更丰富形式的劳动客体,运用新技术手段,形成更高效能、更深融合、更具竞争力的生产力,不断开辟生产活动的新领域新赛道。另一方面,新质生产力强调要素与要素之间的优化组合实现跃升,即以创新为动力和纽带,打通科技创新、人才培养、要素优化配置的合理渠道并畅通循环,激发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和数据等生产要素活力,完善体制机制建设,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催生具备新质生产力属性的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综上,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发展新质生产力,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过程的理论。

  四、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目的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未来新社会的创建一方面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为前提,“如果没有这种发展,那就只会有贫穷、极端贫困的普遍化;而在极端贫困的情况下,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538页);另一方面以同生产力的普遍发展相联系的世界交往为前提,是无产阶级的事业,这个事业“只有作为‘世界历史性的’存在才有可能实现”(同上,第539页)。在满足了这两个前提条件的未来社会中,社会生产的目的不再是为生产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而劳动,而是变成了满足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需要。“通过有计划地利用和进一步发展一切社会成员的现有的巨大生产力,在人人都必须劳动的条件下,人人也都将同等地、愈益丰富地得到生活资料、享受资料、发展和表现一切体力和智力所需的资料”(《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709—710页),“只有这样的条件,才能为一个更高级的、以每一个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为基本原则的社会形式建立现实基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683页)。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了进入新时代、新发展阶段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历史方位,而实现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目标落实到新时代、新发展阶段,就是要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不断推进实现高质量发展,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对此,习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而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需要我们从理论上进行总结、概括,用以指导新的发展实践。”(“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落实到生产力层面,即是要发挥新质生产力的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优势,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赋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培育未来产业。高质量发展要求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落实到生产力层面,即是要发展具有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属性的新质生产力,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落实到生产力层面,即是要在供给侧增强新质生产力的有效供给,在需求侧提升新质产品的有效需求,不断推进社会再生产的良性循环。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推进深层次改革和高水平开放,落实到生产力层面,即是要以发展新质生产力为核心,在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上深耕细作,深化与发展新质生产力相配套的人才、创新、要素市场等方面的体制机制改革,助力我国在全球激烈竞争中占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制高点。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落实到生产力层面,即是要围绕发展新质生产力布局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保证产业体系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综上,以新质生产力推动实现高质量发展,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目的的理论。

  五、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指出,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状况,这是人类社会普遍具有的经济规律。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认识和把握生产力发展规律,始终强调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不断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调整生产关系,不断适应经济基础发展完善上层建筑。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以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为前提,这必然要求形成与完善科技创新体制、生产要素配置方式、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对此,习指出:“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同时,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发展新质生产力营造良好国际环境。”(“习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时强调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 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人民日报》2024年2月2日)

  新质生产力的本质是先进生产力,中国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深刻蕴含着发展先进生产力的制度优势。“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习谈治国理政》第3卷,外文出版社2020年版,第119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具有“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把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有机结合起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显著优势”(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编:《十九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年版,第270—271页)。公海赌赌船官网因此,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必须切实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激发社会生产力发展活力,适应经济基础发展要求。要发挥党的坚强领导的制度优势,确保党对经济工作的领导落到实处,推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动能不断释放;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制度优势,更加科学、精准地解决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新型生产关系过程中的难题和大事,更加高效地将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发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制度优势,充分释放创新驱动发展的新动能,调动新质生产力主体的活力和创造力;发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优势,确保生产要素所有权存在的合理合法性,保证生产要素配置公平正义;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形成政府与市场协同发力的比较优势,发挥各生产要素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积极作用;发挥宏观经济治理体系优势,健全完善新型生产关系治理体系;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优势,逐步形成基于国内市场的强大新质生产能力和内需潜力,在促进全球要素资源整合创新中占据优势。综上,形成与新质生产力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发展规律的理论。


本文由:公海赌赌船汽车保养服务网站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