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领发展的成功范例——关于西安

  成功案例     |      2024-09-19 00:39

  创新是推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不竭动力。陕西西安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下简称西安高新区)自1991年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经济增速年均保持在30%以上,2009年实现营业收入3133.8亿元、工业增加值640.9亿元、税收总额168.7亿元,居全国56个国家级高新区第三位,成为陕西省改革开放的重要窗口和西安市经济发展最强劲的增长极,被国家确定为建设世界一流科技园区的6个试点园区之一,走出了一条不沿江、不沿海、不沿边的内陆高新区引领区域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

  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是高新区的使命。西安高新区锁定“高新”做产业,着力构建优势突出、特色鲜明、竞争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

  聚焦高新产业。在产业定位上,紧跟世界科技创新步伐,顺应产业演进趋势,大力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引进新兴产业,逐步把重点转到设计研发和产业价值链高端,集中发展先进制造业、总部经济和创新型服务业,积极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了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生物医药、现代服务四大主导产业。

  推动专业聚集。加强平台建设和设施配套,建成通信、生物、软件与服务外包等12个国家级产业基地,组建物联网、游戏动漫、卫星应用等13个产业联盟,推进了产业资源聚集和相关企业协作互动。

  推进集群发展。骨干企业牵引、相关企业联动、整体产业推进,是西安高新区发展的一大亮点。通过引进行业龙头、完善区域配套、嫁接技术资本等方式,促进主导产业集约发展,初步形成了通讯、汽车、新能源等八大产业集群。

  集约发展园区。顺应产业价值链优化趋势,实施一区多园布局、板块集约发展,促进研发、制造和市场的区域集聚。规划两带四区七园的产业功能区,建成创业研发、先进制造、出口加工等一批重点园区。

  盘活科技资源、释放科技优势,是高新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西安高新区充分发挥政策引导作用,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为纽带、多种服务网络平台为支撑的科技创新体系,探索出孵化成长、合作嫁接、院企分离、军民融合等科技创新模式。

  培育创新主体。相继实施“百千万科技创新创业计划”、“‘瞪羚’企业扶持计划”等,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引导企业组建产学研联盟,增强企业创新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近3年来,全区企业研究与开发投入平均占企业销售收入的5%以上,平均每年有近3000项科研成果问世。

  搭建转化平台。针对科技企业成长的不同需要,搭建以特色服务为核心的支撑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产业化进程。设立创业服务中心和专业孵化园区,形成综合孵化—专业孵化—企业加速器的孵化培育模式;构建多层次投融资服务体系;聚集各类中介机构,建立技术交易平台。

  整合资源要素。从制度保障入手,吸引科技人员到高新区创业就业。以机制聚合资源,推动产学研合作,先后联建基因工程共享实验室、快速制造和机械振动测试中心等,促进了资源共用、利益共得。以项目吸纳要素,建设信息共享网络、科技资源中心和科技资源大市场等,推动外部资本与本地资源重组。以创业释放能量,大力推动全民创业,近3年新注册企业6201家。

  推动军民融合。雄厚的军工科技是陕西科技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方式,鼓励军工企业将其民品公司从体制、产权上分离并进入高新区。促进军民企业在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广泛合作,初步形成了以军带民、以民促军、军民融合的多元化产业发展格局。

  管理体制机制新、发展环境优,是高新区的最大优势。西安高新区始终把体制机制创新放在首位,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富有科技园区特点的新型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为快速发展注入了活力。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省市共管、以市为主、授权管理、跨区合作建设和市场化运作,采取“封闭式管理、开放式运行”和“小机构、大服务”管理模式。实行全员劳动合同制、干部聘任制、岗位工资制,采取重创新、重突破、重一线的绩效考核制,公开招聘、竞争上岗,做到了人员能进能出、职务能上能下、工资能高能低。

  完善服务机制。实行职能整合和流程再造,推行一厅式办公、一站式服务和服务承诺、限时办结、超时默认等制度,实现了从“行政管理”到“公共服务”、从“一次受理”到“一次办结”的转变。

  培育园区文化。着力培育以创新、开放、效率、超越为核心的园区文化。通过设立“创新奖”、“创业奖”等措施,鼓励创新、支持创业、宽容失败。强化开放包容意识,崇尚实干、讲求效率、注重效益,形成了想干事、敢干事、会干事、干成事的良好氛围。公海赌赌船官网


本文由:公海赌赌船汽车保养服务网站提供